01.斯普特尼克一号
(相关资料图)
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送升空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是我们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原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革成的,为铝质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kg,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配有仪器设备。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我们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原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革成的,为铝质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kg,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配有仪器设备。
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送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渡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终坠落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斯普特尼克关键结构:
斯普特斯一号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结构很简单,卫星本身是一只用铝合金制成的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5KG。
球体外边粘附4根扭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配有两部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是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选用一般电报信号的方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其相同。
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与压力感应元件及做为电源化学电池。它用途是由向地球发信号来提醒太空里的气压和温度转变。
历史意义:
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前兆而成功的发射,造成美国极大恐慌,并造成史泼尼克困境,因此亦激发美苏两国以后不断20多年的太空竞赛,变成冷战的一个两强关键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价值,在于根据量度其路轨转变,有助研究高处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电磁波传送提供初始的资料。
因为卫星添充了缩小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件作陨石检测的尝试, 因为高温的陨石透过了斯普特尼克1号表层,造成其中压泄露,这也为陨石的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